饮酒

1 、 喝酒。
2、 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

基本解释
1. 喝酒。
《国语·晋语一》:“﹝史苏﹞饮酒出。”
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诰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迁回宫,无计可施,惟饮酒取乐而已。”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家素贵,无一切纨恗狗马声色饮酒六博及鐕核持筹之习,亦无狎朋昵友优伶娼交之往来。”
2. 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
《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贾公彦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误区
错误方法一:碳酸饮料伴酒喝
很多人喝酒的同时,还喝点碳酸饮料,比如雪碧、可乐、汽水等,自认为这样酒被“稀释”了,不容易醉。其实,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伤害更快更大。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也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伤害。要想真正起到稀释酒精的作用,喝水才是王道。 
错误方法二:大口喝酒慢吃菜
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尽量慢一点喝,分小口咽下。慢慢吃菜是与大口喝酒背道而驰的,其实,应该是小口饮酒大口吃菜才是对的。
讲究酒态
不少人虽然非常注意自己的妆饰打扮和言谈举止,唯恐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但在觥筹交错的宴席上,却常常忘记保持一份文雅的酒态,狂喝滥饮者往往是酒过三巡后摇头晃脑、吆三喝四、词不达意,脸被酒精刺激得变了形,走起路来也是手舞足蹈。我国为礼仪之邦,凡事都很注意礼节,饮酒也不例外。古人饮酒,很注意有节有度,十分讲究酒态,总是努力做到不失态,总是努力做到不失态,曾为我们留下了“君子饮酒,三杯为度”的古训,即饮第一杯,表情要严肃恭敬,饮第二杯,要显得温文尔雅,饮第三杯,要神情自然,而知道进退。酒过三巡,仍无节制就叫失态。孔子也曾告诫人们:“唯酒无量,不及乱。 
“意思是各人酒量不同,因此不能限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喝醉了,也就是说不能喝到”乱“的程度,现代人虽然并非要做到酒饮三杯而止,但适可而止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通过饮酒,也能考查出一个人的自制力,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素质高低。所以不能把饮酒作为目的,而应当作为调节气氛、增进感情交流的一种手段。
饮酒四佳
最佳品种,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从健康角度看,当以果酒之一的红葡萄酒为优。法国人少患心脏病即得益于此。据研究人员介绍,红葡萄酒中有一种植物色素成分,此种物质以抗氧剂与血小板抑制剂的双重“身份”保护血管的弹性与血液畅通,使心肌不致缺血,常饮红葡萄酒患心脏病的几率会降低一半。
最佳时间,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饮酒较安全。因为上午几个小时,胃中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低,饮用等量的酒,对肝、脑等器官伤害较大。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绪激动时也不宜饮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损。
最佳饮量,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至 3杯为佳。
最佳佐菜,空腹饮酒有损健康,选择理想的佐菜既可饱口福,又可减少酒精之害,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27123.html

推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