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

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

膏药
[gāo yao]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中药外用的一种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医学原理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不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使用方法
正确贴法
先在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如出现患处脓液时,可在膏药表面加些纱布,或在膏药被纸中夹剪一小孔,使孔与伤口对应贴敷,以便排脓。对已糜烂,疼痛不止,或出现水泡者,可贴拔毒膏治疗,或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
贴橡皮膏药,应先将患处用酒精棉球擦净,撕去膏药上的薄膜进行贴敷。但如皮肤发生糜烂及外伤合并感染者,不宜贴用。
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药可贮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虫蛀。
方法要正确: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皮肤擦净,拭干后再贴膏药。一般一贴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贴膏药应避开毛发较多处,否则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时带起毛发引起疼痛。在头面部特别是近眼处、口鼻处等附近也不宜贴。冬天寒冷,橡皮膏药不易粘贴住,可将膏药贴好后用热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贴牢靠,以确保治疗效果。另外,使用黑膏药类膏药时,应先将膏药背敷在热水壶(杯)外或酒精灯、蜡烛的微火上熨烤化开,等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可持续贴1-2周。有的人使用此类膏药时,直接在煤炉上烘烤,此法是不可取的。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及水分吸收,经皮肤渗入人体,给人带来一定危害。
清洗膏药
取下膏药后应该如何清洗身上残渣呢?
用取下的膏药反复沾取,很快就可以清除药印,简单有好用。
制作方法
要领
歌诀及注意事项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1。膏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备料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与药料的处理
1. 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其优点是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亦可以采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药店或化工店买到)
3. 药料的处理: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的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与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的粉碎,为熬枯去渣作准备。细料如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在膏药表面;可溶性或挥发性的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在摊涂前投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细粉要过120目筛)
制作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 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无铅无丹膏药的渗透主要靠膏药的促进渗透剂如麝香、冰片、氮酮等,无铅无丹膏制作方便,环境卫生,较易为患者接受。
炼制
需有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加香药或贵重药或胶体性药物→去火毒→涂布冷却→烘化贴用等程序。
检查
取供试品5张,分别称定出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药膏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适应病症
膏药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贴膏药虽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掌握适应证: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可随便通用。例如,因受风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肿、去腐生肌。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
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5.过敏不能贴 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后不仅不利于药物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剂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常见种类
黑膏药
在贴膏药之前,用热毛巾将疼痛处洗净、擦干,再将药贴贴于疼痛部位和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即可。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体迅速软化,增加治疗效果。图示黑膏药贴敷之前则无需加热直接贴敷,用手拍打膏药粘贴处,使膏药与皮肤粘贴牢靠,增加治疗效果。
狗皮膏
狗皮膏药的由来
狗皮膏药的由来,据说还有一个和李铁拐有关的传说呢。过去民间特别是医药行把李铁拐作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卖狗皮膏药这一行业敬的药仙就是铁拐李。李铁拐在民间影响很大,但主要是与其他七仙作为一个群体——八仙出现的。大概是因为他身背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
传说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有一家做膏药的王掌柜,乐善好施,不管贫富,只要生了疮。就给人治,名声不错。一天,王掌柜带了一些膏药去赶庙会,半路碰上了一个瘸腿乞丐,浑身破烂。直冒臭气。乞丐见了王掌柜,伸开瘸腿,腿上长了个小疔疮,请王掌柜给治治。王掌柜一看,取出一帖膏药贴在小疮上,说道:“明天准好。”
第二天,王掌柜又碰上了瘸腿乞丐,忙问:“好了吗?”乞丐说“不好,疼得更厉害了。”王掌柜揭开膏药一看,果然疮更大了,就说:“我给你换一帖药力大的,再不好,你到我家找我。”于是给乞丐又换了一帖。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王掌柜要出门,刚迈出大门,就见那个瘸腿乞丐在门边等着呢;没等王掌柜开口,瘸子就大骂起来;“你真坑人!彰德府的膏药——净是假货!”王掌柜揭开一看,不得了,腿疮变的碗口大了。王掌拒挺过意不去,
说 “我再给你配帖好膏药。”说着扶起乞丐走进家去。刚一进院,一条大黄狗扑了过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掌柜一看急抄起乞丐手中的木棍,一棍将狗打死。乞丐笑了:“今天有狗肉吃了。”
王掌柜跑到后院,找出几味名贵药材,给乞丐配好了一帖膏药。过来一看,乞丐正吃着烤狗肉,旁边摊着几块狗皮。乞丐接过配好的药,往腿上一按,又拿起一块的狗皮,也捂到了上面。功夫不大,乞丐把狗皮膏一揭,碗口大脓疮不见了,真是神奇。王掌柜接过狗皮膏,感慨万分,这时瘸腿乞丐忽然不见了,他这才明白是拐仙——铁拐李前来传授仙方。
历史起源
曾有人笑言: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标签。虽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膏药方便、无痛,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几乎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
史料记载
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
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理沦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随着透皮给药系统(TDDS)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外用膏药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的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骨折,伤筋等症。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之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诸疾,具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护疮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之优劣,疗效是根本。膏药属于外治,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疗效确切,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膏药中的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而传统的注射及口服疗法除损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和肠道反应,使病人不易接受外,这些方法都易使药物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及肠道破坏,而真正到达疾病局部的药物少之甚微,所以用药量极大,并且疗效极差。而膏药的外治疗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使药效数倍提高,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相关规定
一、药材应依法加工、碎、断,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炸枯;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药材,宜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二、炸药后的油炼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温度后加入红丹,搅拌使充分混合,喷淋清水。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渍。
三、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四、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五、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藏。
膏药秘密
贴膏药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加之其治病范围广泛,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常患颈、肩、腰、腿痛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对膏药更是情有独钟。
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有些膏药中的药物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这种剂型特色突出,疗效肯定,患者乐意使用,一般的药店均有出售。
硬膏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使用时需加热软化后摊在干净的厚布、牛皮纸或熟制后的狗皮上,贴于患处或穴位。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膏
敷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
选购方法
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膏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膏药的疗效也显著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在剂型上有了改革和创新,市场上已出现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药剂型。如今,除了医院(特别是中医院)的药房,大大小小的药店、诊所,甚至地摊上都可见到膏药的身影。
对证选膏药科学的方法是对证选择,并非根据价格或者品牌来选。因为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证,世上没有通治百病的膏药。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适应证来选择。
关节疼痛(风湿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扭伤、挫伤)患者,可选用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类膏药和接骨膏等。
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散者,以及有疮疖、疔的患者,可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水黄膏和黄连膏等。
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1次,有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识别优劣膏药根据1995版《中国药典》对中药膏药质量的判断标准,合格的膏药应满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肤均适宜,贴于皮肤上有适宜的黏性,不会移动位置;外观油润细腻,对皮肤无刺激性;同种膏药的厚度和重量应基本一致;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黏性。
以上这些只有在使用后才能知道。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在选购膏药时应该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药外包装应标明生产厂家、药品准字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一般为2年),药品说明书详细明了。
认准国药准字号膏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剂型,正规合法销售的膏药应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准字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有关规定,中药说明书格式中应标明主要成分。在药品说明书上还应标明: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不良反应、禁忌证(有的标为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对膏药的质量要求如下
1.老嫩应适宜,贴于皮肤上要有适宜的粘性及不移动位置。
2.外观应油润细腻,对皮肤应无刺激性。
3.同种膏药的摊涂量应一致,其重量差异限度不超过±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纯膏药重量)。
4.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粘性。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
地摊上的“祖传膏药”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
应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选购膏药,没向医生咨询或阅读说明书,就贴在疼痛的地方。然而,这样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有效,还有可能有损健康。须知,膏药贴法也是有讲究的。
膏药贴法有讲究☆找准贴药部位在贴膏药前应选择正确的贴药部位,如偏头痛贴太阳穴;跌打损伤、各种皮肤病等贴敷患处;慢性支气管炎贴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贴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药必须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如治疗小儿寒积腹痛的小儿暖脐膏,必须贴于肚脐上。
清洗贴药处在贴膏药前,应先用毛巾蘸温水洗净患处,擦干后再贴膏药;红肿痛部位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贴膏药。
关节扭伤应先冷敷关节扭伤,不应马上贴膏药。因为用于扭伤的膏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伤后马上就贴膏药,不但达不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反而会使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加重。
正确的方法是,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冰敷患处。待24小时后再热敷或贴敷膏药,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又可缩短病程。
热敷可贴牢膏药冬天气候寒冷,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或用电吹风吹两三分钟,以便粘贴牢靠,提高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的处理轻微不适多数人贴膏药后并无明显不适,部分人会感到局部微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
还有一些人在贴上膏药后会出现水疱,如果疱不大,也不易磨破,则停用膏药,待疱消退后再贴。如果疱较大,容易磨破,则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缝衣针火烧一下后,将疱挑破,挤净疱内的液体,然后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如果反复起疱,则按过敏反应处理。
过敏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瘙痒,说明对膏药过敏。
应立即揭下膏药,如果过敏反应较轻,则用温水将贴膏药处清洗干净即可。
若贴膏药处起疹子、水疱等,应立即将膏药取下,用盐水或雷佛奴尔(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诺)消毒患处,再用纱布包扎。
如果水疱大,应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再作相应处理。
重量差异
膏药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
标示重量 │ 重量差异限度
────────┼───────────
3g或3g以下  │ ±10%
3g以上至12g │ ±7%
12g以上至30g │ ±6%
30g以上 │ ±5%
━━━━━━━━┷━━━━━━━━━━━
原料产地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东汉著名药医家韩康,拒汉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医药。唐朝苏敬在《唐本草》中载: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
太白山药用植物多达3000多种。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一种草药因形似鹿蹄,具有强骨壮髓、修骨化刺、祛风除湿等功能的“鹿蹄草”则相传是一只金鹿的杰作。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游玩,王母娘娘发现后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尽神力,跃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奔驰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变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头。 祖师麻植物名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太白山草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师传口授,在民间已形成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太白草药的配伍理论。草医们所编著的《太白草药性赋》、《太白草药汤头歌》和《太白草药性歌括》,是太白草药医疗理论和草药配伍理论的集成。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27209.html

推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