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首饰


珐琅首饰 enamel jewelry。珐琅也叫珐琅彩,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国广东俗称“烧青”,在北京俗称“烧蓝”,在日本叫作“七宝烧”。珐琅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珐琅首饰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同义词
珐琅首饰一般指珐琅饰品
简介
珐琅也叫艺术搪瓷,是指将玻璃质珐琅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复合工艺品,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
明清时的珐琅器及当时从欧洲进口的珐琅表,已历经数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丽无比!可以说珐琅饰品在珠宝家族中艺术表现力是最强的。
珐琅首饰,是用金、银、铜等金属或陶瓷、玻璃制成胎骨,将珐琅彩颜料绘制或点填于胎骨上面,然后至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高温炉火多次烧结而成。珐琅彩颜料是石英、长石、氧化金属等矿物质配制成的釉料经研磨而制成,经过在胎坯上不断点彩绘彩再不断至入窑炉中反复烧结呈色,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型、色、光三者俱佳,就如将一幅精美的微缩画随身配戴,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既实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宝中的一株奇葩!亦非常适合时尚服装的色彩搭配。
历史渊源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民间称作“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器及珐琅珠宝皆供皇室享用。
种类
珐琅主要分为:画珐琅、掐丝珐琅、内填珐琅三种。
画珐琅也叫珐琅彩,是使用珐琅颜料在烧好底釉的胎坯上直接彩绘图案然后入炉烧制而成,胎坯上不需要掐丝及錾刻花纹。画珐琅胎种较丰富,包括金银铜等金属胎及玻璃陶瓷等非金属胎。画珐琅制作者除了要掌握珐琅烧制工艺外还需具备绘画功底,工艺相对复杂。
掐丝珐琅是指在制胎时需要掐出花丝,然后将珐琅釉料点填花丝之间再烧制而成,中国的“景泰蓝”全称是“铜胎掐丝珐琅”属于掐丝珐琅的一种。“景泰蓝”是中国民间对“铜胎掐丝珐琅”的俗称。
内填珐琅是指制胎时不用掐丝,在铸胎时直接将花纹及凹坑铸造出来或錾刻打制出来,在凹坑处点填珐琅彩后烧制而成。
广义的珐琅制品所用胎坯主要有金胎、银胎、铜胎及玻璃胎、陶瓷胎等。工艺程序主要为:设计、制胎、点彩绘彩、入炉烧彩、打磨、抛光。广东以画珐琅为主,北京以掐丝珐琅为主,南北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华传统工艺的两大瑰宝!
发展演变过程
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仿珐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软珐琅”或“滴油饰品”“滴胶饰品”“烤漆饰品”。从表面上看酷似珐琅。但不管是“软珐琅”“滴油”“滴胶”还是“烤漆”,全都属于塑胶树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这类塑胶树脂类的产品无需在高温炉中烧结呈色,只需将液态状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保值。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一,眼看;因真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真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三,火烧;直接用火机点火烫烧,仿珐琅不耐火烧,表面会留下烧痕,而真珐琅却丝毫无损。总之,鉴别真珐琅与树脂类仿珐琅的方法有很多种,难度并不大,因为这两种材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真珐琅是无机矿物质,假珐琅是有机塑胶类物质。
相关词语
珐琅彩
珐琅彩瓷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31194.html

推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