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英文简称AS)是一种血清反映阳性,病因不太明了的常见中枢关节疑难疾病,但与遗传性因素和感染因子等有关,强直性脊椎炎多发于中青年,15岁—40岁之间患此病者占79%,男:女之比,10:1。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一般先由骶髂关节起逐渐沿脊柱向上延伸,波及椎间关节滑膜、关节囊、脊柱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使之发生钙化和骨化。先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最后波及其它关节及内脏,本病发展到晚期时,脊柱将出现严重强直或驼背畸形,造成体重度残疾。

强直性脊椎关节炎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基本信息
现代医学有关或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有以下几种推测:
1、遗传学说 国外有人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亲族中,本病的发病率较当地居民高100倍,还有许多同卵双胞胎同时患此病,在不同民族中,发病率差异很大,在美国黑人与白人中发病之比为1:94,说明本病与遗传有关。1976年国外有学者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组织分型研究发现:此病人中HLA-B27的阳性率高达96%,其直系亲族中,该抗原的阳性率亦达53%,而普遍人群中阳性率仅为4%,更有学者认为HLA-B27就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因,HLA-B27阴性的脊柱炎与阳性者不是同一病。
2、感染学说 近年研究有迹象提示发病与感染(如克雷伯杆菌属)有关,该菌属与HLA-B27可能有抗原残基的交叉或共同结构。本病患者90%以上为HLA-B27型。日本正常人群的HLA-B27频率低,故患病率在世界上亦最低(0.01%),我国约为0.3%左右。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学说强调生殖器及泌尿系统的感染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统计,83%男性患者合并前列腺炎,因此有人提出假设,认为盆腔感染通过淋巴途径播散到骶髂关节,再经脊柱静脉丛播到脊柱,感染还可以通过积压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症状,有些前列腺炎患者是一种亚临床感染,可能没有症状。
3、自体免疫学说 有学者提出,身体内可能出一同种隐蔽抗原或自身组织的抗原性质发生改变为致病抗原,或自体的免疫机制破坏,这样导致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
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椎炎属于痹证的范围,但是,本病不仅具有痹证的共同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变部位主要在脊柱,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脊又为督脉所过,因此本病的发生,与肾和督脉有密切关系。即与先天秉赋直接有关。先天秉赋不足,主要责之于肾之精气亏损。因虚而易感受风寒热之邪,或因虚脏脏功能失调,命名之有形之邪内生,变生痰浊败血,痹阻督脉,影响正常功能而致病,其病变过程多为渐进性,既病之后又因正气无力驱邪外出,而致邪气留连,如此恶性循环,致脊柱的疼痛日趋蔓延,终致脊柱强直、弯曲、变形等证。故强直性脊柱炎的本质应为正虚邪实。
现代医学认识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和炎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四肢关节。病理改变为椎间纤维环和纤维环附近结缔组织的增生骨化,椎间动关节和四肢关节滑膜的炎症和增生。由于医学的发展,对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做到早诊断断和早治疗,很少发展为脊椎弯曲,整个脊柱强直少见。
强直性脊柱炎在男性中多见,国外报道男女患者之比为9:1,国内为10.6:1。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在两性中相同,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容易误诊。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年龄以15-20岁多见,30岁以上及8岁以下儿童少见。无论成人及儿童患者,发病初期常常因为症状轻微而不被重视。一旦症状明显就诊时追问病史,实际发病已数月或数年。
又名类风湿脊柱炎,本病为脊柱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多发于我国北方,南方少见,男性发病率占90%,好发于16—30岁的青壮年。 本病多逐渐发作,初发症状常为反复发作的腰、臂、髋部疼痛及腰僵,间歇性或两侧交叉性出现坐骨神经痛,阴天或夜间加重,病变继续发展则腰臂部疼痛和腰僵变为持续性,腰椎生理变曲消失,病变累及胸椎和肋椎关节时,可出现背痛,或伴有束带样疼痛,胸椎呈明显后凸的弧形驼背畸形,胸部的扩张运动受限,颈椎受累后劲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约30%的患者四肢关节也被累及,但远端小关节则极少受累。 中医属骨痹,顽痹的范畴(象龟背) 中医认为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赖髓养,肾精充足,骨得髓养,则固骼坚实,由于素体阳虚,肝肾阴精不足,督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恋经脉,痰瘀阻闭经脉,损伤筋骨,气血不畅则发生骨痹。
两大证型
1、肾督阳虚 证见:背脊深部冷痛或刺痛,腰尻处疼痛尤著,可上行至颈及胸椎,下涉臂腿酸痛,得湿则痛减,或背脊僵硬,挛痛,活动不利,甚或背柱严重强直,畸形、不能直立,变腰,平视或伴有其它关节疼痛,活动受碍,较常人畏寒,神疲乏力,或纳少便溏,或带下清稀,舌淡紫,苔薄白腻,脉沉细,治宜温肾壮督,散寒通络。 2、肾督阴虚,湿热痰滞证 证见:背脊部钝痛,腰尻,臗部酸着板滞,甚或掣痛欲裂,脊柱强直,畸形,活动严重障碍,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干,肌肉萎缩,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清化湿热瘀滞。 本病应内外结合治结合功能锻炼。 治疗体会:药袋,或外洗,药袋放于痛处,留30分钟—一小时,10次为一疗程,配合内治,或外洗,每周二次,在没有异常反应的情况下,可洗16次,内外配合,可提高疗效。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changjia.com/baike/1624532150.html

推荐品牌